随着歼 - 35正式登场的时间日益临近,国外媒体留意到一个细节,他们觉得仅凭借这一点,就完全能够证实:中国第二款五代机投入使用后,西太平洋地区海空力量的平衡会进一步被打破。
近段时间,中国的顶尖装备不断涌现,西方的评判也逐渐变得“客观”。就拿近期频繁露面的歼 - 35战机来说,国外媒体“Defence Security Asia网站”作出评价,歼 - 35借鉴了“西方先进经验”,打破了以往优先发展陆基战斗机的惯例,实现了海空兼顾,两种型号同步推进,还避开了美军F - 35曾遭遇的难题,这表明歼 - 35的实际作战能力,远远超出了美军的预估。
歼 - 35登上航母,终结美国海军的“独占局面”
外国媒体如此关注歼 - 35,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这款舰载机或许会完全打破美国海军于西太平洋维持了数十年的“舰载机代差优势”。
大家都清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海军依靠F/A - 18E/F“超级大黄蜂”与F - 35C的搭配,于亚太海域维持着“隐身战机压制非隐身战机”的绝对领先地位。
相较而言,中国海军虽有辽宁舰、山东舰,不过舰载机主力还是歼 - 15——一款四代半重型战斗机。在面对F - 35C的隐身突击和超强信息感知能力时,一直存在代际差距的不足。而歼 - 35的问世,直接弥补了这一空缺。
让西方更为紧张的是歼 - 35 的发展轨迹。就像开头所提及的,和中国早期“优先发展陆基”的战斗机研发理念不同(例如歼 - 20 先满足空军的需求,之后才推出舰载版本),歼 - 35 从最初就围绕舰载机进行核心设计。
根据国外媒体的说法,这种模式实际上借鉴了美国F - 14、F - 18的经验。舰载机要求有更紧凑的气动布局、更强的抵御盐雾腐蚀能力以及更高效的起降性能。要是等陆基版成熟之后再移植这些特性,就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中国直接以舰载型号为根基同步推进陆基型号的发展,这等同于提前补上了“先攻克难题再应对简单问题”这一课程。
当然,产能方面的优势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F - 35项目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说,每年的产能也只是堪堪维持在大约160架的水平,并且还时常会因为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而出现波动。
凭借中国成熟的脉动式生产线,歼 - 35 的量产速度显著更快。一旦福建舰具备战斗力,以其为核心组建的隐身舰载机联队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规模。这种“快速部署能力”给美国海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终究,航母作战能力的关键在于舰载机的数量与质量,一旦中国能够以更高的效能为航母配备隐形战机,西太平洋的“力量均衡”势必会被重新书写。
歼 - 35避免了美国曾遭遇的困境,发展进程更为顺畅
这还未结束,从歼 - 35 的研制进度来看,中国的确避开了诸多不必要的曲折。这种“高效率”的背后,既体现了对国际军备发展经验的归纳,更彰显了对自身需求的精确掌控。
纵观世界,最为直观的教训源于美国F - 35项目。F - 35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装备各军种的隐身战斗机,从开始研发直至具备战斗力,耗费了近20年时间,在此期间遭遇了成本超支、进度延期、技术缺陷等一连串难题。
最为典型的当属多军种协同难题,空军、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各自不同的需求使得设计不断进行修改。例如,F - 35C为了能够适应航母的起降,只能增大机翼面积并强化起落架,最终导致重量超出标准,还得重新对发动机推力加以调整。
中国歼 - 35从起步阶段就清晰确定了“为海军航母编队服务”这一核心目标,研发队伍无需在多个军种的需求之间不断斟酌考量,能够将资源聚焦于舰载机最为关键的性能方面。
另一个要点在于中国航空工业具备体系化能力,美国F - 35的生产依靠全球供应链,单是隐形涂层就需从日本进口特定材料,一旦供应链受到限制,其产能会马上下降。
中国依靠自主研发,搭建起涵盖材料、电子元件直至整机装配的完备产业链。以稀土为例子,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大部分的稀土开采与提炼技术,还能够依照自身需求对供应节奏加以调整。这使得歼 - 35 的生产几乎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在产能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方面远远超过 F - 35。
最为关键且排在最后的一点是,和近些年在前沿装备领域竞争力欠佳的状况相比,美方存在的更严重问题是后勤能力出现了下降。
举例来说,美国海军曾发牢骚称,维护F - 35C就如同照料精密仪器一般。隐形涂层的修复得依靠专用设备和特定环境,然而航母甲板空间有限,根本没办法像陆地机场那样开展维护工作。
鉴于此前的此类教训,中方能够预先避免诸多问题。例如,对需频繁开启的舱盖设计予以简化,削减机身铆钉数量从而降低维护的复杂程度,甚至为航母配备专门的隐形涂层维护方舱,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举措。如此一来,能使歼 - 35从一开始便拥有更高的实际出勤率。
后勤成了美军前行的“绊脚石”,成了其最大的“对手”
然而对美军而言,与其把歼 - 35当作“威胁”,倒不如先认真审视自身的状况,美方真正最大的敌手,实际上是来自“内部”。
长期以来,美国海军曾期望凭借F - 35C所搭载的“超级大黄蜂”机群到亚太地区炫耀武力,然而结果却状况不断——要么隐形涂层在海上历经数月就变得破败不堪,要么维护时长过长致使战机出动率大幅下降。
在这些令人难堪的状况背后,所展现出的是F - 35体系存在的最大不足:后勤保障能力难以与技术先进性相匹配,而对高频率出勤的要求更是让这一问题愈发严重。
F - 35的“金贵”特性在航母上展现得最为显著。它的隐形涂层带有特殊物质,虽说从理论层面能够抵御盐雾的侵蚀,然而长时间处于湿度高、盐分高的海洋环境里,涂层会慢慢发生氧化,表面会浮现出红褐色的斑点。
更为棘手的是,航母甲板的可用空间较为有限,不像陆地机场那样能够建造具备恒温恒湿条件的维护车间。若要修补涂层,就得把整架战机吊运到岸上,既耗费时间又消耗人力。
那么,为何F - 35的出动频次一直处于高位,即便清楚自身的维护能力已难以匹配消耗速度,却仍在远离美国本土的海域到处彰显武力呢?答案无疑是,这是美国为维系自身霸权以及满足其无休无止的扩张欲望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杠杆炒股在哪里申请,股票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